3800萬年前,青藏高原的中央谷地海拔不足2000米,是高原內部的“香格里拉”。它是何時隆升到如今4000多米的高度?又是怎樣隆升的?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構造地質演化、巖石圈深部動力學、古高度、古溫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氣候模擬等多領域、多手段綜合研究,成功解謎青藏高原中央谷地3800萬年前至2900萬年前的隆升過程,并揭示中央谷地的隆升是青藏高原對地表圈層環境產生巨大影響的開始。相關研究成果2月10日在線發表于《科學進展》。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持下,這項研究打通了圈層隔離和學科界線,在青藏高原各圈層時空演化研究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對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示范作用?!闭撐耐ㄓ嵶髡?、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丁林院士介紹。
從1997年起開啟解謎研究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后,在高大的岡底斯造山帶和中央分水嶺造山帶之間曾發育一個與現今地貌完全不同的低海拔中央谷地,從西向東,沿著現在的日土-改則-尼瑪-班戈-那曲-丁青一線分布。
從1997年起,丁林帶領團隊持續在位于中央谷地中部的倫坡拉盆地開展野外考察,試圖解開中央谷地隆升的謎團。
倫坡拉盆地隸屬班戈縣,面積約3600平方千米,海拔約4700米,年平均溫度約0℃,年降水量400至500毫米,屬于典型的高寒季風性氣候,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歷史、機制及環境-生物效應的熱點地區。
“我們在盆地內共發現了9套火山灰。利用鋯石鈾鉛測年的方法,確定了這些火山灰的絕對年齡,建立了倫坡拉盆地5000萬年前至2000萬年前沉積地層絕對年代框架。其中,下部牛堡組地層沉積年代為5000萬年前至2900萬年前,上部丁青組地層沉積年代為2900萬年前至2000萬年前?!闭撐牡谝蛔髡?、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熊中玉博士介紹。
在此年代框架基礎上,研究團隊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古氣候模擬團隊合作,在青藏高原首次利用古氣候模擬的方法確定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的降雨模式為冬、夏兩個季節的雙峰式,并結合降雨量、地表蒸散和土壤水分含量等,揭示了古土壤鈣質結核的形成季節:牛堡組下部古土壤鈣質結核的形成時間為3月至6月,而牛堡組上部古土壤鈣質結核的形成時間則限定在5月至6月和9月兩個階段。
從3800萬年前開始中央谷地快速“長高”
同時,研究團隊還創造性地使用地表空氣濕球溫度和濕球氣溫直減率定量恢復了倫坡拉盆地地表高度變化歷史。
研究結果表明,約5000萬年前至3800萬年前,青藏高原呈現為“兩山夾一盆”的地貌特征,岡底斯山脈海拔約4500米、中央分水嶺山脈海拔約4000米,它們之間夾著海拔約1700米的中央谷地。中央谷地氣候溫暖濕潤,降水由西風和季風共同主導,亞熱帶動植物繁盛,是高原內部的“香格里拉”;約3800萬年前至2900萬年前,以倫坡拉盆地為代表的中央谷地快速“長高”為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原,標志著青藏高原主體部分形成。
“伴隨中央谷地隆升和全球氣候變冷,高原中部溫度顯著下降,降水減少,并且南部季風作用相對增強?!毙苤杏裾f,氣候變化導致高原中部從溫暖濕潤的亞熱帶生態系統轉變為寒冷干燥的高寒生態系統,主要地表植被為高山草甸。
“綜合區域內古高度、構造活動、巖漿作用等證據,我們認為,導致中央谷地隆升的深部地球動力學機制為俯沖的拉薩地幔拆沉、軟流圈物質上涌及上部地殼縮短?!倍×终f,同時,由青藏高原深部圈層作用驅動的高原生長過程,是高原地表圈層演化和鏈式響應的內源驅動力。
結合團隊前期研究,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雅魯藏布江縫合線以北,從造山帶發展為高原主體的時間為3800萬年前至2900萬年前的晚始新世和早漸新世,而雅魯藏布江縫合線以南的喜馬拉雅山脈于2500萬年前至1500萬年前的中新世早期才達到現今高度。
據《科技日報》報道
2022年夏天全球多地持續高溫引發高度關注,而對全球氣候有重要且深遠影響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區的氣候環境及其變化,更是科學家們長期聚焦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詳情]
8月4日,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學術交流會在西寧舉行。... [詳情]
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為什么高低不同?它是如何形成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丁林院士領銜的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團隊受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主編邀請,近日以“青藏高原隆升時間和機制”為題發表綜述論文,系統揭示青藏高原的差異性隆升過程和深部動力學機制。... [詳情]
“民以食為天”。作為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青稞是古代先民走上青藏高原生活、定居的重要物質基礎。... [詳情]
當海拔超過4000米時,不少初上高原的游客會因空氣稀薄出現高原反應。而在海拔超4500米的長江源頭,一些魚群卻能依舊“活蹦亂跳”、繁衍生息。...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