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伊丹才讓“七行詩”的韻律建構——兼論新時期藏族漢語詩歌的韻律意識

2020-04-03 11:26:33 《青藏高原論壇》2015年第4期   卓瑪

1.jpgyrW中國藏族網通

      伊丹才讓(1933-2005)是一位極富激情的藏族詩人,他獨創的“七行詩”是藏族詩歌形式上的一種創造。伊丹才讓這樣評價自己的“七行詩”:“這種四一二式‘七行詩’,成了載著我的心聲,通往人民心靈的載體它像云一樣瀟灑自在,山一樣磊落實在,時不時,還傳出兩聲雪獅吟嘯的回聲?!盵1]學者關紀新評價伊丹才讓說:“他一個人,就構成了一個全息的藏族文化的小世界”[2]。他的漢語詩歌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著濃郁的民族韻味。然而正如李鴻然所評價的那樣:“由于文化屏障的隔離和其他因素伊丹才讓其人其詩并未引起主流詩壇的充分注意”[3]。詩歌界對于伊丹才讓七行詩在韻律結構上的藝術價值始終缺乏深入的認識。yrW中國藏族網通

  藏族古典詩歌有解、類、庫藏集聚四種詩體解是單節詩;類是以組詩的方式針對一個對象描述,常用一個動詞點明題旨;庫藏則停頓不同,詩歌節數、動詞均不固定;集聚則用多首詩、多個動詞講一個中心內容。無論何種詩體詩句多以每節四行為主。藏族當代詩人伊丹才讓的七行詩則是詩人的獨創,他在詩歌體制上進行了創新,又在韻律和諧的追求上向古典致敬。伊丹才讓的七行詩與古典律詩不同,與西方十四行詩也有所不同。十四行分八、六兩個群組,分別是上升部分和下降部分。前八行詩以韻律平行的兩個四行詩構成,一般為“ abbaabba”的環韻,下降部分的六行詩會以三種不同的韻來連接。十四行詩體的韻律規則十分準確,也建立了相應的主題和句法。伊丹才讓的七行體詩歌則有自己的規則。以《雪域》為例來看:yrW中國藏族網通

          太陽神手中那把神奇的白銀梳子,yrW中國藏族網通

          是我人世間冰壺釀月的凈土雪域yrW中國藏族網通

          每當你感悟大海像藍天平靜的心潮時,yrW中國藏族網通

          可想過那是她傾心給天下山河的旋律yrW中國藏族網通

          寒凝的冰和雪都是生命有情的儲蓄!yrW中國藏族網通

          因此潮和汐總拽住日月的彩帶不舍,yrW中國藏族網通

          再不使飛塵泯滅我激濁揚清的一隅![4]yrW中國藏族網通

      全詩分三節,首節四行,次節一行,末節兩行,是“412”句式,這與十四行詩分八、六兩個群組有鮮明區別,構成了伊丹才讓七行體詩歌的基本形式。首節四行鋪敘,第二節往往用一句詩行揭示主旨、所描摹事物的本質,點明題意。末節的兩行往往是訓誡式的警句,燭照全詩。具體來看,伊丹才讓的七行詩在韻律建構上具有以下特征。yrW中國藏族網通

yrW中國藏族網通

      (一)音韻型詩歌yrW中國藏族網通

    按照維克托·日爾蒙斯基在《詩的旋律構造》中的分類,抒情詩分為口語型、吟誦型、音韻型三類,伊丹才讓的七行體詩歌顯然屬于音韻型詩歌。伊丹才讓在七行詩中講究韻腳,整個七行詩基本包孕在一個環韻當中,如《路》這首詩:yrW中國藏族網通

          路坦途上我欣賞馬蹄的速度,yrW中國藏族網通

          沙漠里我欽佩駝背的重負,yrW中國藏族網通

          但是連巖鷹都膽顫心驚的雪山上,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看見吐舌的牦牛像躍澗的猛虎!yrW中國藏族網通

          奮斗者的足下都有一條通途!yrW中國藏族網通

          請不要把那潛水的本領說得太玄,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祖先的項鏈就是那海底的珊瑚![5]yrW中國藏族網通

  首尾詩行均以“u”為韻腳形成全詩的回環包孕,這種環韻是七行詩的主要特點。當然,作為例外,七行詩也有非環韻的情況,如《雪域》首句以“i”為韻,尾句以“u”為韻,但詩人還是努力使韻腳接近,構成個整體的和諧音效果。具體到內部,七行詩往往隔行押韻,靈活換韻?!堆┯颉肥坠澦男?,二、四行押“u”韻,整首詩七行,二、四、五、七行押“u”韻,一、三、六行不押韻,整首詩既有和諧韻律之感,又比較自由?!堵贰酚钟凶兓?,四、五、七行共押“u”韻,整首詩音韻緊密,包孕回環,音韻感十分強烈,但《答辯》一詩則又有不同: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贊譽亞馬遜河鼓起印第安古歌的壯偉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嘆服尼羅河聚起《一千零一夜》的星輝yrW中國藏族網通

  但是我并不因此對我的生身母親說三道四,yrW中國藏族網通

  因為黃河長江把《格薩爾》捧給群星燦爛的世界!yrW中國藏族網通

  各民族的文明歷史都不是天界的賜予!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的責任不是從別處引進陌生來裝束母親,yrW中國藏族網通

  而是把生母的乳汁化作我譜寫史詩的智慧![6]yrW中國藏族網通

  全詩僅二、七行押“ui'韻,其余詩行則韻腳靈活,整首詩韻法穿插,錯綜而又整齊。yrW中國藏族網通

      (二)句法與主題的緊密聯系yrW中國藏族網通

與十四行詩句法與主題的聯系相似,伊丹才讓的七行詩也講求句法與主題的緊密聯系。七行詩是“412”式的三部詩節建構,首節四行,句法封閉,內容鋪陳,四行共同構建一個主題;第二節僅一行,在某種程度上起到“詩眼”的作用,往往是上一節的總結,前后兩節的承接,是全詩承載意義的最重要部分,較前一詩節的鋪陳,這一節則顯得有高度概括性,是前一主題的綜合或總結;末節兩行,是前兩節主題的進一步生發,往往具有“豹尾”的力度,激情昂揚,戛然而止?!洞疝q》一詩就非常明顯:前四行借印第安文明、阿拉伯文明引出藏文化與文明,是典型的鋪陳敘述;第二節“各民族的文明歷史都不是天界的賜予!”一句高度概括,是前一節鋪陳的總結;最后兩節有力結尾,生發出更高的主題意蘊。相似的情況在《布達拉宮——進取者的上馬石》一詩中較為明顯:yrW中國藏族網通

        月夜里像銀塔屹立天界的城池,yrW中國藏族網通

        艷陽下像金鑾放射人間的真知,yrW中國藏族網通

        一千間華宮是十明文化組成的星座,yrW中國藏族網通

        十三層殿宇是十三個世紀差遣的信使!yrW中國藏族網通

        紅白宮并不裝點雪域門面的粉脂!yrW中國藏族網通

        進取的千秋兒孫該明白祖先的用意,yrW中國藏族網通

        那宮前的高碑是等待你上馬的基石![7]yrW中國藏族網通

詩歌首節描述布達拉宮的壯美,第二節卻以否定性的詩句表明詩人更為深刻的思考,而非僅僅自我感覺良好,這一節是上一節主題的承接,而非更高一層的總結在詩歌末節將這種意義的高度體現出來輝煌的傳統是后輩向前的基石,而非僅僅是后輩匍匐膜拜的對象!詩歌在句法上的層層鋪疊、躍升,通過跨行制造不同的主題傳達,為最終主題的揭示營造了足夠的氛圍。yrW中國藏族網通

句法上長句的運用也增強了主題的意蘊。傳統審美心理對漢語詩歌音頓的審美需要大致是四音頓、五個音節左右[8]。藏族古典詩歌沒有對音頓的具體限制,由于民間口傳文學的影響,多音頓的詩句比較常見。伊丹才讓的七行詩應該是對口傳文學借鑒得更多因而音頓較豐富,多由四音頓、五音頓、六音頓組成,這種多音頓就構成了長句。這種長句應和了藏民族擅長思辨的思維方式,縝密的思維伴隨邏輯縝密的長句層層生發,產生“明辨”式的韻味。此外,長句也構成節奏的獨特性。一般說來,音頓有限的漢語詩歌能造成音頓和諧的節奏感,但長句音頓較多,七行體詩歌往往會形成音頓密集造成的音韻緊張感,這種緊張感也就會形成音節的跌宕起伏,猶如長風浩蕩,從而在句式上為主題的闡發和情緒的宣泄疏通了渠道。yrW中國藏族網通

(三)修辭與情緒的生發yrW中國藏族網通

伊丹才讓七行詩在詩歌情感抒發上有較為固定的基調,是一種昂揚、睿智、激越的情感基調,總的情緒是富于激情的這種情緒可從韻律、修辭等形式特征中感受到。前文分析過七行詩的韻律以環韻為主,這種環韻能使情緒包孕于一個相對密集的詞語空間使情緒的醞釀和抒發在一個回環包孕的空間中,一旦抒發則激越慷慨,這種環韻對情感抒發的強調作用十分明顯。七行詩隔行押韻,靈活換韻的韻律形式,既使情感的抒發得以強調,也使意義的表達得以強化。三個詩節的主題有微妙的差異,但韻腳在整首詩的運用促使三個詩節在意義上也聯系起來,最終實現了主題的強化。yrW中國藏族網通

在修辭上,伊丹才讓對藏族古典詩歌修辭的體式借鑒很多。其中,“夸張”是伊丹才讓運用最多的辭格?!对婄R》中將“夸張”譽為“最優秀的莊嚴”,認為“夸張”運用的是超越世間限度的方法。前文列舉的《路》與《布達拉宮》的首節均是夸飾的運用,下面這首《鼓樂—歷史的教誨》也是這樣:yrW中國藏族網通

想起長白山的虎嘯,胸中的尊嚴像海潮回升,yrW中國藏族網通

看見西雙版納的大象,腳下的群山也列陣走動,yrW中國藏族網通

猛聽得蒙古草原上縱蹄的野馬嘶鳴聲陡起,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心中的岡底斯雪獅昂揚起抖落云露的綠鬃!yrW中國藏族網通

風調雨順的季節,天地滄桑最愛聽鼓樂齊鳴!yrW中國藏族網通

當每一個民族驕傲地唱出他悅心的史詩樂章,yrW中國藏族網通

一個文明國度的形象就拓上子子孫孫的心屏![9]yrW中國藏族網通

首節的夸張即是為了之后兩節詩意的烘托,以夸飾的方式展示雪域大美的自然環境及雪域人驕傲的情感體驗。yrW中國藏族網通

除卻夸張,伊丹才讓對“鋪排”這種民間歌謠的結構方式也十分偏愛。這種鋪排也被稱為“聚合”、“添加”,是在口傳文學中對所表述的內容進行鋪陳聚合、添加的藝術。鋪排也是基于口傳思維的特點及對記憶規則的依賴,吟誦者為了追求吟誦的實用性,即更便于吟誦者的吟誦而使其表述具有更多言語的聚合和添加。對于書面文學,這種鋪排有時會顯得文字拖沓,內容繁復。但作為伊丹才讓的獨創,在固定了詩節與詩行的七行詩中,這種鋪排帶來了詩歌音韻和諧、利于吟誦的效果。這種鋪排的特點是內容的添加,而非語義的遞進;是表述的聚合,而非內容的分析。這種程式化在民間歌謠中十分鮮明,在伊丹才讓的七行詩中也得到富于個性的運用?!堵贰返氖坠澥堑湫偷匿伵牛簩ⅡE馬、駱駝、巖鷹、牦牛鋪排在一起,以馬的速度、駱駝的耐力、巖鷹飛翔的高度與牦牛并置在一起,烘托出牦牛勇武的形象,以這種勇于奮斗的民族精神象征自勵?!豆臉贰芬辉娕c此相似,也通過將虎嘯、象鳴、馬嘶、獅吼聚合在一起,結合鼓樂齊鳴來抒發驕傲自豪的民族情感。yrW中國藏族網通

伊丹才讓深刻體味了《詩鏡》傳統對于詩歌抒情在韻律上的反映,結合自己的詩歌風格,創造出了韻律獨特的七行詩體式。通過對其七行詩內部結構的探索,我們發現伊丹才讓的七行詩與藏族傳統詩學韻律,與藏族民間文學的表達方式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這種詩歌寫作自有其獨特的魅力印刻著獨屬于伊丹才讓這位激情詩人的性格烙印。這種詩歌韻律的構建不僅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同時也體現了這代詩人的韻律意識。yrW中國藏族網通

yrW中國藏族網通

以伊丹才讓及其七行詩來看,當代藏族漢語詩歌在它發展的最初階段,還呈現出母語詩律的深厚影響,這在第一代詩人身上體現得尤為分明。伊丹才讓、饒階巴桑、格桑多杰、丹真貢布的詩歌均體現出韻律和諧、音節整齊、節奏分明的音韻特征。應該說第一代詩人的韻律追求是一種對格律詩傳統的接續。yrW中國藏族網通

(一)藏族詩歌的韻律傳統yrW中國藏族網通

藏族文學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文學遺產非常豐富。民間文學門類眾多,在神話傳說、故事、民間歌謠、史詩敘事詩、諺語、民間說唱和民間戲劇等方面均有傳世的文學作品。詩歌這一韻文體式十分發達。yrW中國藏族網通

英雄史詩《格薩爾王》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與世界上其他史詩相比,最重要的特點還在于它是一部活形態的史詩。藏族民間歌謠內容涉及勞動生產、社會生活、民族關系、禮節習俗和戀愛婚姻等各個領域,音韻優美。在藏族的古典詩壇上,米拉日巴的“道歌體”詩歌,阿旺·羅桑嘉措等的“年阿體”詩歌,倉央嘉措的“四六體”情歌,薩迦·貢噶堅贊的《薩迦格言》等格言體短詩,這些作品體裁獨特,內容多涉及藏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典豐富,有深刻的哲理性。詩歌成為藏族文學中具有豐厚傳統的一種文學樣式,并在藏族詩歌發展的過程中始終給予它源源不斷的滋養,對藏族詩歌今天的發展面貌產生著重大影響。yrW中國藏族網通

豐厚的詩歌藝術傳統給予后世的滋養之一在于藏族先賢往往運用詩歌來傳達神圣的宗教情感、占卜吉兇、教誨訓誡乃至理論經典,因而詩歌這一體式具有其他文體不可替代的神圣色彩,往往用以傳達高尚、優美、深刻的思想與情感。例如米拉日巴以詩歌體式宣示佛法:yrW中國藏族網通

        陶罐現有又現無,yrW中國藏族網通

        例證有為皆無常yrW中國藏族網通

        更示人身亦無常yrW中國藏族網通

        因此瑜伽米拉我,yrW中國藏族網通

        應無散逸苦修行。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的財產唯此罐,yrW中國藏族網通

        如今罐破是上師,yrW中國藏族網通

        宣示無常之法真奇哉![10]yrW中國藏族網通

除卻大量宣講佛法的道歌,藏族格言也善用詩歌體式?!端_迦格言》、《甘丹格言》、《水樹格言》等眾多格言詩深刻影響著藏族民眾的行為規范。這一類格言體詩歌獨具韻味:yrW中國藏族網通

        正直的人即使貧因,yrW中國藏族網通

        品德也會顯得高尚yrW中國藏族網通

        盡管火把朝下低垂yrW中國藏族網通

        火舌仍然向上燃燒。[11]yrW中國藏族網通

以詩歌體式傳播的大量格言及民間諺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即使在今天它也仍舊存活于藏族人的口舌之中,“口吐蓮花”的人在婚喪嫁娶、節慶儀禮的社會生活中地位重要,備受尊崇。yrW中國藏族網通

再以文學理論經典為例。藏族詩學來源于印度詩學,公元十三世紀初期,薩班更噶堅贊在其《智者入門》中大致介紹了檀丁《詩鏡》的內容,十三世紀后期,《詩鏡》被雄敦·多吉堅贊全部翻譯成藏文,奠定了藏族詩學的理論基礎。此后,諸多學者開始對原書進行注釋、校訂及補充,開創了藏族詩學研究之風。yrW中國藏族網通

藏族重要的古典文學經典幾乎都以韻文體著述流傳后世?!对婄R》三章都是以詩的形式寫出的,分別以105首詩365首詩、186首詩,合計656首詩來闡釋了詩歌分類及風格、詩歌詞義修辭方式(義莊嚴)、詩歌音韻修辭方式(音莊嚴)、詩病等內容。此外,諸如薩班的《智者入門》、《樂論》,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的《詩鏡)釋難》,久·米旁的《歌舞幻化音樂》,工珠·云丹嘉措的《知識總匯》等文學藝術理論著作均是以頌偈體寫成,或是以頌偈體寫成理論,以散文作注完成的理論經典。這些詩歌體式的經典形成了藏族文學在詩歌方面的豐富傳統,并給詩歌藝術涂抹了一層神圣的色彩。yrW中國藏族網通

(二)藏族詩歌韻律形式的變革yrW中國藏族網通

盡管母語詩歌有著豐富的傳統,但文學變革仍舊以其漸進的方式發生著。1980年發表于《西藏文藝》的詩歌《冬之高原》是一首運用傳統格律寫成的詩歌沿襲了《詩鏡》的詩學理論然而,在這一首傳統格律詩的內容上,詩人恰白次旦平措呈現了鮮明的時代內容。普通藏族人的情感、心境在詩歌中流露出來,在內容上與傳統詩作產生較大差異,產生了很大反響。母語詩歌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變革莫過于自由詩的出現。八十年代初,青海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端智加創作了長詩《青春的瀑布》,開創了藏族詩歌自由詩的先河。這首詩作在新時期之初呼應了當時的思想變革,呼吁年輕一代對舊的生存方式進行反思。同時,詩歌以自由體形式展示了母語詩歌在突破格律束縛上的嘗試,自由體形式與呼吁自由開放的內容相結合,成為母語自由詩的開山之作。此后,伍金多吉、多杰才讓等詩人都有大量自由詩問世。伴隨詩歌創作的發展,自由詩、現代主義詩歌的嘗試更加豐富形成一股創作潮流,出現一批代表性詩人,如居·格桑、江瀑、周拉加、華則、曼拉杰甫、西德尼瑪等詩人一直在向詩歌藝術更深層的領域掘進。yrW中國藏族網通

與母語創作相似的是,藏族漢語詩歌于20世紀中葉出現在中國詩壇,20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相當的寫作規模。詩人身處藏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雙重語境之中,身處傳統與現代的雙重選擇之下,形成了漢語詩歌獨特的蘊含。共和國建立之初,運用漢語寫作的藏族第一代詩人是較早接受漢語教育的知識分子。以饒階巴桑為例,他既是高原牧民的兒子,又是出身軍人的“軍旅詩人”。他的代表作《牧人的幻想》通過一位老牧人的形象塑造,展示了牧民在新舊社會中不同的生存狀態,命運變遷。詩歌充滿奇麗幻想,抒情昂揚。因為“軍旅詩人”的身份,他的許多詩篇“都有戰士的身影,這不僅說明藏族人民和解放軍的魚水關系,也是詩人自己思想情感的真實抒發,他是以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身份出現在詩中的詩中融貫著藏族人民特有的心理、氣質和性格特征,讀來也就顯得格外親切、動人”[12]。饒階巴桑的創作經歷具有定代表性,雙重的文化語境使他的詩歌“有著深厚的本民族詩歌的淵源,但卻不是簡單的原始的民歌,而是全新的創造”[13]。丹真貢布、伊丹才讓、格桑多杰等詩人的詩歌有著與饒階巴桑詩歌相似的文學實踐在那種文學環境下詩歌藝術體現出更為濃厚的“言志”色彩,構成當代藏族第一代詩人的詩歌品格。yrW中國藏族網通

藏族詩歌給予后世的另一種滋養在于,運用詩歌這種韻文形式無所不在的韻律感培養了藏族人對音韻的審美心理,形成對音韻美感的敏感,在文學體驗中往往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追求著音韻感。yrW中國藏族網通

在韻律追求上,當代藏族漢語詩歌在第一代詩人身上體現出與傳統詩律的密切聯系。第一代詩人由于多受嚴格的傳統文學教育,深受《詩鏡》傳統的影響,因而詩歌雖然稱得上是自由體,但對韻律的追求是一種自覺的行為韻律感很強。饒階巴桑的敘事短詩《牧人的幻想》抒寫了一個藏族牧人生活命運的歷史變遷。詩歌運用了“連章體”的有機結構:yrW中國藏族網通

        云兒變成低頭飲水的牦牛yrW中國藏族網通

        云兒變成擁擠成堆的綿羊;yrW中國藏族網通

        云兒變成縱蹄飛奔的白馬…yrW中國藏族網通

        天空喲,才是真正的牧場!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的牛羊蓋遍了草原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的騍馬賽過了飛箭!yrW中國藏族網通

        白云喲!你為什么yrW中國藏族網通

        還是和過去一樣?yrW中國藏族網通

        ……[14]yrW中國藏族網通

詩行節奏分明,韻律感很強。內容上形成新舊強烈對照,有力地表現了藏族人民過去的悲苦、今日的歡樂和對未來的希望。丹真貢布的《春愿》也呈現出對韻律的自覺追求: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那祖國積雪的屋脊yrW中國藏族網通

        三部四茹古老的土地啊yrW中國藏族網通

        你的久遠,你的功績yrW中國藏族網通

        迫我千次地擴展胸臆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像中秋沉重的紫色草穗yrW中國藏族網通

        深深地,深深地一躬到地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要拓一條心谷更為深邃yrW中國藏族網通

        去盛放你今日新的光輝yrW中國藏族網通

        ……[15]yrW中國藏族網通

新時期以來,受到當時活躍的漢語詩壇影響,藏族詩人的漢語詩歌創作呈現出異常豐富的狀態,出現了被學者李鴻然稱之為“凌空出世的藏族新生代詩人群”[16]。在這里命名的“新生代”是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期開始登上詩壇的年輕詩人群體這一群體的代表性詩人有班果、阿來、列美平措賀中索寶、完瑪央金、吉米平階、嘉央西熱、拉目棟智、桑丹、梅卓、文清賽讓、才旺瑙乳、旺秀才丹、唯色、郎永棟、白瑪娜珍、多杰群增、扎西才讓、道幃多吉等,在詩歌創作上表現得非?;钴S。他們探索詩歌語言與形式,廣泛涉獵漢語詩作,學習西方詩歌藝術,努力尋求詩歌藝術更多的可能性。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的這近二十年來的母語詩歌在自身所具有的豐厚傳統下,擁有著廣泛的寫作群體,僧侶、教師、學生都是這個群體中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的文學創作力量。這種詩歌氛圍在當時的文學生態中顯得十分可貴,因而母語詩歌也迎來十分豐富的收獲,出現了尖梅達、崗迅、白瑪措、華毛、桑秀吉、杰欽德卓、赤·桑華等一批晚生代的母語詩人?!巴砩边@個命名與“新生代詩人群”相對應,“晚生代詩人群”指向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登上詩壇并逐步獲得影響的一代年輕詩人。這個命名同樣適用于同一時期產生影響的藏族漢語詩人,扎西才讓、阿信、洛嘉才讓、華多太、江洋才讓、曹有云、嘎代才讓、剛杰·索木東、梅薩等詩人就是晚生代詩人群的代表。與第一代詩人對于詩歌韻律的自覺追求相比,新生代晚生代詩人受到的格律束縛相對較小,對于詩歌韻律有自己的感受。然而,如同心臟的跳動、血液的流動具有一種天然的律動感樣,母語帶來的韻律感也深深烙刻在詩人的無意識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這兩代詩人在韻律方面的追求,新時期以來的詩歌韻律呈現出一種和諧順暢的音韻特點。yrW中國藏族網通

對于藏族詩人漢語詩歌展開的研究立足于他們詩歌中所呈現的藏族詩學的潛在影響?!对婄R》成為藏文化學習過程中的必修課,延續到今天的初、高級乃至高等教育中。對于習得藏文的藏族漢語詩人來說,《詩鏡》以及《詩鏡》代表的韻律協暢的詩歌理念是深藏于詩人內心的一種深層意識。在大學學習藏語言文學的詩人索寶一直在用漢語寫詩,他的詩歌《詩之乞求》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這一類詩人的韻律觀: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的詩yrW中國藏族網通

        是你嘴角的微笑yrW中國藏族網通

        只乞求yrW中國藏族網通

        你別突然皺起眉頭yrW中國藏族網通

        驚散它明快的韻腳yrW中國藏族網通

        我的詩yrW中國藏族網通

        是你眉間的憂愁yrW中國藏族網通

        只乞求yrW中國藏族網通

        你別無意打開笑的閘門yrW中國藏族網通

        淹沒它深沉的意境yrW中國藏族網通

        真的,我希望yrW中國藏族網通

        詩有韻腳yrW中國藏族網通

        也有意境[17]yrW中國藏族網通

這首詩本身就是具有韻律感的,詩歌頭兩節相似的音組與音頓形成反復蕩漾的節奏美感,同時,這種對詩歌韻律的感受在藏族詩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婄R》中嚴格的韻律規范,最后被詩人們抽象成對于音韻協調感的追求。藏族詩人中還有一部分沒有接受過藏語文字熏陶的詩人,但他們一定是在母語口語的環境下成長(這是筆者取舍研究對象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以上所論詩人至少是習得母語口語的,他們的成長離不開母語環境的濡染與浸淫。這一條件也適用于藏族漢語小說的創作。受到這種母語詩學文化與思維的影響,藏族詩人在漢語詩歌的寫作中就體現出了這種影響,在韻律的追求上,總體呈現出對于音韻協暢化的詩學追求。第一代詩人與后來的新生代、晚生代詩人不同的是,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漢語是一個“后來者”,母語及母語詩學思維根深蒂固,尤其是對韻律協暢化的追求,甚至表現為一種格律意識。因此饒階巴桑格桑多杰多用“連章體”,伊丹才讓更是獨創了“七行體”詩歌這一代詩人成長的環境中,藏族作家的漢語創作還未成氣候,尤其是詩歌創作,無論是母語詩歌還是漢語詩歌,還未出現自由體的詩歌。因此,第一代詩人的韻律協暢化追求是一種對格律詩傳統的接續,韻律協暢而又保持自由詩品格是新時期以來新生代、晚生代詩人的共同追求。這也體現出藏族漢語詩歌在詩律發展過程中的變化。yrW中國藏族網通

注: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母語文化思維與當代藏族作家漢語創作研究”(批準號:12BZW137)階段性成果;青海民族大學高層次人才(博士)項目“藏族當代詩歌在地化創作”(2015XJC09)階段性成果。yrW中國藏族網通

參考文獻:yrW中國藏族網通

[1]伊丹才讓雪城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19。yrW中國藏族網通

[2]關紀新雪域歌揚民族魂!民族文學研究,1993,(1)。yrW中國藏族網通

[3][16]李鴻然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M](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459.463。yrW中國藏族網通

[4]伊丹才讓雷域[A]。才旺瑙乳,旺秀才丹藏族當代詩人詩選[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1。yrW中國藏族網通

[5]伊丹才讓路[A]才旺瑙乳,旺秀才丹藏族當代詩人詩選[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2。yrW中國藏族網通

[6]伊丹才讓答辯[A]才旺瑙乳,旺秀才丹藏族當代詩人詩選團]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2。yrW中國藏族網通

[7]伊丹才讓布達拉宮——進取者的上馬石[A]才旺瑙乳,旺秀才丹藏族當代詩人詩選團2]西寧:青海人民1997:3-4。yrW中國藏族網通

[8]李怡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7。yrW中國藏族網通

[9]伊丹才讓鼓樂——歷史的教誨[A]才旺瑙乳,旺秀才丹藏族當代詩人詩選團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3。yrW中國藏族網通

[10]米拉日巴道歌[A]中央民族學院《藏族文學史》編寫組藏族文學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329。yrW中國藏族網通

[11]薩班·貢嘠堅贊,次旦多吉,等。薩迦格言[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9。yrW中國藏族網通

[12]梁庭望,李云忠,趙志忠.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編年史[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4:331。yrW中國藏族網通

[13]謝冕和新中國一起歌唱[A]李鴻然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上卷川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450。yrW中國藏族網通

[14]饒階巴桑牧人的幻想[A]李鴻然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上)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452-453。yrW中國藏族網通

[15]丹真貢布春愿[A]瑪拉沁夫。中國新丈藝大系(1976-1982)。yrW中國藏族網通

[16]少數民族文學集團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yrW中國藏族網通

[17]索寶雪域情[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58。yrW中國藏族網通

2.jpgyrW中國藏族網通

卓瑪(1973~),女,藏族,青海天峻人,青海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蒲蟹较驗榍嗖囟嗝褡逦膶W。yrW中國藏族網通

編輯:仁增才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