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的河濱公園,每到農歷六月二十二日這天,人們總會合聚在公園的小樹林中,身穿盛裝,等待著兩臺轎子的到來……
那是兩臺坐著“神仙”的“神轎” 。臨近中午,在鑼鼓聲的伴奏下,兩支抬著“神轎”的隊伍從遠處走來,在兩邊人群的注視下,他們先是在原地轉一個圈,舉起轎子往前走,然后放下,兩隊人相互叩拜,然后再次舉起轎子轉圈,前行,如此幾番。直到將轎子放到戲臺上,民眾們走到臺上,向轎子里的兩位“神仙” ——二郎神和文昌神——敬獻哈達、綢緞和錢物,膜拜頂禮。
這是8月11日(農歷六月二十二日)貴德六月會現場的情形,在熱鬧的河濱公園,由中國民協、青海省文聯、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等主辦的“我們的節日·貴德六月會”采風研討活動正式開啟,多位民俗學專家共同見證了今年的“兩神相會” 。
“六月會像一頓豐盛的大餐,多姿多彩。 ”這是六月會帶給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蕭放的第一印象。的確,在舉辦六月會的河濱公園里,不僅有“兩神相會”儀式,還有《格薩爾》主題展演、諺語文化說唱大賽、花兒表演等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除此之外,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大會同樣吸引著當地居民和游客的到來。
作為土生土長的貴德人,畢艷君的記憶里,小時候的六月會等同于物資交流大會,“爸爸媽媽說,要買什么東西,就到‘六月會’上去買,附近的商家都會趕來這里” 。小孩的眼睛里,五顏六色的商品無疑是最有吸引力的。而到如今,再次回到貴德的畢艷君已經成為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的研究員,作為專家,她想起了小時候六月會的另一番景象—— “父輩嘴里的六月會充滿著文化氣息! ”確實,不管河濱公園里的各類攤位前多么熱鬧,六月會的重頭戲永遠是“兩神相會”的民俗儀式。
貴德六月會藏語稱為“周卡拉什則” ,意為“娛神節” ,自明代沿襲至今。從農歷六月十九日開始,當地居民將供奉在貴德周屯二郎廟的二郎神和供奉在貴德劉屯文昌廟的文昌神,分別“請出來” ,載入“神轎” ,走轉當地眾寺廟后在河濱公園“相遇” 。因為傳說二郎神是文昌神的舅舅,因此人們將這場“相遇”稱為“甥舅會面”。
文昌帝君是漢族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霸诓刈寰劬拥馁F德地區,文昌神逐漸被藏族化了。 ”在當日舉辦的“我們的節日·貴德六月會”研討會上,貴德六月會的研究者、西北民族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看本加提到了六月會的變遷:“藏族的習俗中,本來就有‘跳神’的儀式,當外來文化元素慢慢進入藏文化后,逐漸形成了六月會的獨特習俗。 ”看本加認為,這體現了藏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其實,當人們看到河濱公園里的情形時,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多元性” ——在公園里,走在路上的當地居民包括漢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各族人民,就像畢艷君回憶所說:“小時候的鄰居,左邊是藏族群眾,右邊是回族群眾,學校里還有很多土族的小孩。 ”
“不同的民族產生了共同的信仰,這是中華文化的特征。 ”各族人民共同歡度六月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憲昭看來:“歷史的畫面被巧妙地融合進了民俗儀式之中。團結融合,共同發展,形成了不竭的文化力量。 ”
而在蕭放看來,六月會是貴德當地的重要財富?!懊袼讉鹘y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而民俗傳統的振興,很重要的一點是村落精神文化傳統的振興。 ”蕭放表示,精神文化傳統是牢固村落社區共同體的內在動力?!皩τ诹聲碚f,它看起來像個大廟會,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利用好六月會的精神文化資源,做好鄉村振興方面的工作。 ”
對于貴德六月會這樣重要的地方文化,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提到:民間信仰是人民群眾從自身的生存環境和切身利益出發構建的精神家園,所以要立足鄉土、立足田野,利用好地方文化這樣的財富,而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是發掘、搶救、傳承和研究地方民俗文化。
在青海貴德,農歷六月二十二日這天,遠道而來的民俗專家們看完“兩神相會”的儀式,紛紛感嘆“當地居民積極地參與到了節會之中,盛況動人” 。
一場熱鬧的六月會,在這一天達到了高潮。但它并沒有隨著文昌神和二郎神的“相會”而結束,“兩神相會”之后,文昌神和二郎神還要被“請”回到各自的廟宇中。它們“相聚”又“分別” ,雖相隔不近,但卻共同“站立”在這塊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護佑著地方居民的平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