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吐蕃墓群的發現最早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是我省的考古老前輩們在英德爾羊場舊場部和香加的科肖圖發現的,于1957年12月13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將兩處吐蕃墓群時代定為唐代(吐 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以來,青海省考古隊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并向許新國同志頒發考古發掘領隊資格證書后, 先后有20多位考古專家和工作人員參加,陸續對都蘭以熱水吐蕃墓群為主的80余座吐蕃墓進行了考 古發掘[其中包括都蘭熱水血渭(偕微)一號大墓]。1983年和1996年將“都蘭吐蕃墓群”由國家 文物局學術委員會分別評定為“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在這之前, 青海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5月27日將“熱水墓群”時代定為唐代(吐蕃)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 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將“熱水墓群”,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其 附件簡介中稱:“熱水墓群共有封土 300余座”,“該墓地屬盛唐時期的吐蕃遺存,也是青海境內面積 最大、保存封土最多的一處吐蕃墓地?!?/strong>
都蘭吐蕃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絲織品、金銀器、銅器、鐵器、木器、漆器、陶器、皮革制品、古 藏文木簡牘、石刻碑銘、綠松石飾品等珍貴文物。出土絲織品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圖案之美,技藝 之精,時間跨度之大,均令人震驚。種類有錦、綾、羅、綽絲、絹、紗、耕等,其中織金錦、唐代綽 絲、嵌金組織顯花綾、素綾等均屬國內首次發現。這批絲綢文物中,共有殘片三百五十余種,不重 復圖案的品種達一百三十余種,其中一百一十二種為中原漢地織造,占總數的86%,十八種為西方 中亞、西亞所織造,占品種總數的14%。西方織錦中有獨特濃厚異域風格的中亞粟特錦數量較多, 一件織有中古波斯人使用的缽羅婆文字錦,屬國內外罕見的稀世珍寶。這些織錦的年代約在7世紀中 葉到9世紀,均在薩珊王朝滅亡之后,應該排除波斯錦產自本土的可能性,但其邊飾又出現的波斯文 字是毋庸置疑的波斯錦。這是由于大食攻滅波斯薩珊王朝后,其部族余部大批東遷,散居中亞和中 國之間,這部分波斯人和中亞粟特人,還在中國西部建立的幾座城市,例如著名的薩毗城就是其中 一座,都蘭出土的西方織錦除了一部分在中亞地區織造外,在吐蕃統治區織造的可能性極大,這部 分人受吐蕃統治,他們織造的粟特錦或波斯錦受到吐蕃貴族乃至平民的喜愛,已成為吐蕃生活中必 不可少的衣飾用品。目前,絲綢之路上中古西方織錦以都蘭出土者為大宗。
都蘭吐蕃墓出土的金銀器大多為牌飾、帶飾、金銀飾片等。金銀飾片大多帶有小孔,有的出土其表達天國觀念的特有方式,進行了詳盡考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吐蕃墓葬中的壁畫,目前僅在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希里溝鎮泉溝發現,是首次發現的吐蕃王朝 時期的壁畫墓,壁畫內容有人物出行圖,有執旗人物、牽馬人物、舞蹈人物等,奏樂人物有手持琵 琶與捧笙者。墓葬后室西壁繪有一木結構建筑、帳篷、人物等,后室北壁繪有帳篷、人物、黃羊、山 羊、耗牛及羊群等動物,似為放牧圖。殘留木棺前檔上繪有一怪獸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人物均 “赭面”,再現了吐蕃時期這種習俗的具體形象,“赭面”就是面部涂赭紅色的妝式,這是當時吐蕃普 遍流行的習俗,吐蕃的赭面作為一種習俗在河隴地區的出現,無論是一種主動的模仿,或是被動地 接受,對非吐蕃文化而言都是一種異文化的移植,“赭面”作為吐蕃文化的一個標志,這種習俗的影 響之遠,傳播到河隴地區乃至數千里之外的唐長安城。泉溝壁畫以其豐富的形象遺存充實了吐蕃時 期的繪畫藝術內容,為藏族繪畫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1999年7月至9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都蘭熱水溝南岸發 掘了4座大、中型吐蕃墓葬。參加發掘的有北大教授齊東方、林梅村和我省考古所研究員許新國、任 曉燕以及北大考古博士生、研究生等17位考古工作者。經過幾年的資料整理和研究,于2005年出版 T《都蘭吐蕃墓》考古發掘報告,這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的權威考古發掘報告書中的緒言 中稱熱水墓群為“吐蕃陵墓群”。編著者在報告后記中說:“此次發掘的4座墓葬均遭盜掘,但仍然 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如反映游牧民族的鞍具,繪有狩獵,伎樂場面的彩繪木板,各種質地的紡 織品,眾多的金銀飾件,以及一些珍貴的文字資料,為研究唐代吐蕃的社會生活和當時的歷史狀況 提供了線索”。發掘領隊齊東方教授在報告附錄的調査記錄中斷言:“吐蕃打吐谷渾就是走熱水溝, 這個地區能確定為吐谷渾的東西很少。也就是說,在諾木洪文化和吐蕃時期之間的吐谷渾文化是空 白的”。這部考古發掘報告除了對墓葬形制、隨葬器物進行考古研究外,還特邀國內著名古藏文專 家、中央民族大學的王堯教授對古藏文木簡和碑銘釋讀;中國社科院王育成研究員對出土的道符解 讀;吉林大學教授朱泓、周慧、崔銀秋、段然慧對出土人骨進行測試。此外,還組織專家對樺皮器殘 件、墓葬封土修筑過程進行復原研究;對出土彩繪木構件顏料、金屬文物及埋藏環境對文物保存狀 況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專文論述。最后得出的結論是,這四座大、中型墓葬等級較高,屬 于吐蕃貴族墓葬。
2014年4月至9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陜西考古研究院對都蘭熱水(察汗烏蘇河)北岸 第一臺地的官卻和遺址及河南岸的墓葬進行了發掘。李冀源等在《中國文物報》發表文章顯示:共 清理房址10座,灶坑31個,墓葬25座,祭祀坑6座,揭露面積達7695平方米。官卻和遺址分東西 兩區,東區為集體烹食之所,其中葫蘆形灶臺30座,圓形灶臺1座。遺址西面為生活居住區,密集 分布有7座房址,其中單體單間房址2座,單體多件房址5座。清理石室墓17座,磚室墓1座,木 槨墓3座,土坑墓3座,清理祭祀坑6座,其中,殉馬坑5座,人牲合殉坑1座。規格較高的2號祭 祀坑底部發現有顱骨前額被鈍器敲擊致死的9匹馬骨。經鑒定,該坑中的馬在屠宰時均處在壯年,且 都為雄性,而規模較小的1號祭祀坑中只殉有5匹老年的雌性馬。墓葬隨葬品主要有陶器、銅器、石 飾、卜骨、木簡、絲綢、皮革等。陶器主要有夾砂灰陶罐,夾砂灰陶燈。銅器有釜、盆、盤、勺等。此外還出土一件“開元通寶”。飾品有鑲綠松石金耳墜、蜻蜓眼石珠、蝕花肉紅石髓珠、血珀墜飾、 綠松石珠飾等。在部分木槨墓中出土卜骨,部分墨書古藏文卜骨或有墨繪人像,還出土有墨書古藏 文木簡等。
官卻和遺址發掘眾多排列整齊的集體烹食之所的灶臺坑,密集分布的居住房址等唐代吐蕃時期 建筑遺址是我省在熱水流域首次發現;而雄雌馬分開的殉葬坑所體現的等級差異為吐蕃喪葬殉牲習 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吐蕃墓葬中出土的墨書古藏文卜骨、木簡、墨繪人像等彌足 珍貴,對古藏文及藏族繪畫史研究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資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歷史意義。
這次考古發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進一步證明,察汗烏蘇河兩岸的熱水墓群內不僅分布有眾多的 吐蕃墓葬和殉葬坑,而且還有很多埋藏在地下的居住房址、灶坑、灰坑(溝)等吐蕃時期考古文化 遺跡和珍貴文物。因此,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100個大遺 址內,進行整體保護,適度展示利用;又將其大遺址作為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 要組成部分。
關于古藏文木簡牘、石刻碑銘的釋讀
1. 1982年在熱水北岸血渭1號大墓旁陪葬的6號墓中出土了一件古藏文木牘(長25. 8厘米,寬 2. 5-2. 7厘米,厚0.2-0. 5厘米),通體橫寫古藏文,正反兩面各書寫三行古藏文(圖一),經中央 民族大學著名古藏文專家東嘎?洛桑赤列教授考釋、扎西旺都副教授翻譯:
正面漢義為:
薩薩芒姆基親眷母子……母子平安否。近聞安督地方人畜都很平安無恙…… 我正身患疾病……因而未畢其事,請勿見怪。
反面:
因若赴府邸又恐受責罰,故未前往,請勿見怪。若不見怪,我當赴底邸會晤,于安督呈獻壓書禮品 謹捺手印后奉上(后面字不清)
圖一都蘭熱水墓群6號墓木牘正、反照片
東嘎教授說:“一般而言,墓葬的主人應該是收信者,可是古藏文'芒姆基'是王后的意思,難 道大墓(指血渭一號大墓)是一座藏王陵嗎?這太不可思議了。據藏文記載,吐蕃時期的藏王死后,一般都要歸葬于現西藏山南瓊結的藏王陵,據我所知,對青海沒有這類文獻記載,加之出有木牘的 墓葬規模較小,與王后的身份不太符合,會不會有這種可能:墓葬的主人不是收信者,而是寫信者, 這一木牘是不是一件未發出去的信?”東嘎教授的考釋提示我們:6號墓主人如果是收信者,那么墓 主人就是王后,而6號墓作為陪葬的1號大墓就是高于王后的藏王墓。如果墓主人是發信者,那其身 份也應該是與王族有關的吐蕃上層顯貴人物。
2. 1985年在熱水北岸10號墓中出土了 11支木簡:經王堯教授考釋發表在《西藏研究》1991年 第3期上。王堯教授的結論是:①青海出土木簡與新疆木簡屬于同一時期,即公元9世紀藏文改革前 的作品;②11支木簡是登錄隨葬品的文獻。③墓主人似為一吐蕃貴族,衣著綢緞,生活豪華,生前 器用物品,死后陪葬,供死者繼續享用,反映出當時的靈魂觀念;④當時的吐蕃實行墓葬制,與劉 元鼎出使吐蕃時所見略同。
3. 1999年在熱水溝南岸出土的木簡有:1號墓1支、2號墓1支、3號墓3支,王堯教授對1號 墓出土木簡甄辨結論是:墓主人為757年死于任上名叫“甲貢”的尚論思結桑,這是第一座可以明 確斷定墓主人的吐蕃墓葬。
4. 1999年熱水南岸3號墓出土碑銘4方。王堯教授對其中一方刻有“論”的墓石考釋認為:這 方墓石標明墓主人的身份是“論”,當屬于政府高級官員無疑,否則也不能有如此豪華的陪葬品,更 不可能有此墓石的樹立。
5. 蘭州大學宗喀?漾正岡布教授對熱水南岸3號墓出土的4方碑銘,經考釋推論,3號墓墓主人 是“論赤偕微嗚”,屬于“偕微氏族,為’論’一級的官員和有’赤’身份的吐蕃大貴族”。
6. 在熱水血渭(偕微)一號大墓封土的發掘中,距封土頂部12米的2號陪葬墓中出土了 6支古 藏文木簡,還有血渭12號墓中出土了 1支古藏文木簡,這些標本的摹寫圖片許新國研究員在《青海 藏族》2012年第1期《關于都蘭縣熱水血渭(偕微)一號大墓的族屬與年代》一文中首次發表,許 新國認為“這些古藏文木簡的發現,確證無疑地證明大墓的族屬應是吐蕃”。
關于都蘭吐蕃墓樹輪年代測定
2002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樹芝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研究所邵雪梅研 究員和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新國、肖永明等人采集墓葬出土柏木進行樹輪測定的結果是: 熱水北岸的M21:公元685年;M14:公元691年;M19:公元713年;M3:公元732年;M23:公 元753年;M8:公元784年;還有熱水南岸M3:公元784年;智京日M:公元789年。香加莫克里 Ml:公元783年。還有德令哈市郭里木鄉夏塔圖Ml:公元757年;M2:公元756年;M3:公元790 年;M4:公元785年或之后。表明這些墓葬都是7世紀末至8世紀末的吐蕃墓。尤為重要的是,王 樹芝研究員對都蘭熱水一號大墓封土堆出土的柏樹穿木的樹輪定年或為公元715年或晚于公元715 年,這與該墓出土盛唐時期紡織品,年代當為8世紀中葉的考古學研究成果較接近。這一時期為吐蕃 王朝統治,其族屬自然應歸入吐蕃。
關于都蘭吐蕃墓葬人骨線粒體DNA測定
吉林大學人骨鑒定專家朱泓、周慧、崔銀秋、段然慧教授等在都蘭熱水南岸1號、2號、4號墓 采集的3例古代人骨樣本中的線粒體DNA進行分析后的結論是:“這批古人骨的族屬當系唐代的吐蕃人?!?“關于墓主人的人種參數屬于現代藏族人種?!?其外,我省已故的著名歷史學家李文實先生,瑞士藏學家阿米?海勒先生,四川大學霍巍教授、 李永憲教授,西北民族大學才讓教授等都對都蘭吐蕃墓進行了多學科研究,有很多專文論述,尤其 是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吐蕃考古專家許新國研究員,幾十年來堅持在都蘭做艱苦的田野考古發掘工 作,同時一直整理都蘭吐蕃墓發掘資料、撰寫發表了很多研究成果。許新國在他研究文章中說:“吐 蕃是藏族所建立的政權,整個政權在鼎盛時期,曾轄有青藏高原諸部,勢力達到西域、河隴地區。統一強盛的吐蕃經歷了二百多年的時間,在我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都蘭吐蕃墓葬分布廣泛, 綿延百里,在此范圍內還有眾多的遺址和城址,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祖國文化遺產?!薄皬?0年代初 期,我們即將都蘭吐蕃墓葬作為我省考古學科發展的一個生長點,不斷進行了發掘和研究?!?“我們 相信都蘭吐蕃考古工作的加強將極大地促進藏漢友好關系,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民族、經濟、宗教、 藝術等一系列重大歷史課題的研究?!?span style="display:none">0cD中國藏族網通
綜上所述,都蘭吐蕃墓葬群,經過我省考古工作者幾十年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尤其國內 外許多知名考古專家、藏學專家等從都蘭墓葬形制、隨葬品、古藏文、人骨、樹輪等方面進行多學 科研究和測定,得出一致的結論:都蘭古墓群是吐蕃墓葬群,屬于吐蕃文化。這個結論與國家文物 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國務院對都蘭吐蕃墓群認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件相吻合。
都蘭熱水吐蕃文化遺址和墓群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類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具有獨特研究、 觀賞價值的國家“金色名片”。省內外專家多次呼吁: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全國百大遺址 之一的熱水吐蕃遺址和墓群,應依法進行整體保護(包括其文化生態、周邊環境的保護);對我省首 次發現的唐代吐蕃建筑遺址(包括密集分布的7座房址,排列整齊緊密的31座集體烹食灶炕),以 及大、中、小型石室墓、磚室墓、木槨墓、土坑墓等種類齊全的吐蕃墓葬,還有殉葬9匹雄性馬和殉 葬5匹雌性馬的祭祀坑,加上之前發掘又回填的熱水血渭一號大墓及其前面五條陪葬溝殉葬的87匹 馬及27個殉葬有完整狗、牛頭殉葬坑等,采取現場保護,展示利用。建成類似陜西半坡、漢陽陵, 四川三星堆一樣的遺址博物館(展示館)向世人展示,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一 帶一路”文化遺產長廊,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壯大旅游事業等方 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